换个姿势看新闻,换个角度看新闻!

首 页 > 财经 > 央行推出碳减排政策工具,三大重点领域“精准直达”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央行推出碳减排政策工具,三大重点领域“精准直达”

时间:2021-11-0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11月8日晚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即政策行、国有行和股份行,央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为保证精准性和直达性,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从上述货币政策工具目前所支持的范围看,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包括风电、光伏、生物质、氢能、抽水蓄能、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等。

 

由于支持行业有限、且现阶段主要在大行试点,碳减排支持工具短期来看其影响有限。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撰文指出,一个简单的测算是,截至2021年3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同比增长了27.9%,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3.8万亿,同比增长了22.8%。在过去三个季度中,清洁能源贷款季度增长规模分别为2000亿、1800亿和2100亿。以此估算,四季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贷款增长规模可能就在3000亿-5000亿之间,即使全部符合条件也仅能够释放1800亿-30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

 

但长期来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推出的大背景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由此“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判断,碳中和将带动10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综合各种数字,100万亿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2021年7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明确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推动碳减排的任务之下,各地都在做绿色金融规划,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工具以更好地调节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行为,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低碳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代表一种基本导向。

 

央行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业务操作。究其根本,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所起到的作用无非是调量调价。在规模上使绿色、节能、低碳领域获得更大的资金量大注入。价格上使其资金成本变得更低。这也是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作用。

 

郭田勇认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会从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出发,依据碳减排的行业要求进行调整。比如差异化的准备金政策,对于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量大质量好的商业银行可以相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思路同此前对于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相似,下一步大概率会向节能减排降碳的领域倾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通过再贷款,金融机构也可以较低成本定向获得资金支持,激励资本向碳减排领域投入的意愿。

 

金融体系为行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撑。银行作为商业机构过程中需要保证风险可控。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起效,势必会使得高碳企业的经营成本升高。也可能会导致还款能力出问题,银行是商业机构,尽量通过压低成本,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工作得做好才能保证商业的可持续性,完成、满足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的导向,这本身就是奖优限劣的过程。

 

郭田勇说:“从银行本身而言要防范不良,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去进行冲销,也需要去甄别到底该支持谁限制谁。但’漂绿’很难避免,央行制定了一套绿色信贷的标准,对企业有相关的规定,设有清单,根据央行的指引形成了自身的重点的支持方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11月8日晚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即政策行、国有行和股份行,央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为保证精准性和直达性,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从上述货币政策工具目前所支持的范围看,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包括风电、光伏、生物质、氢能、抽水蓄能、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等。

 

由于支持行业有限、且现阶段主要在大行试点,碳减排支持工具短期来看其影响有限。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撰文指出,一个简单的测算是,截至2021年3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同比增长了27.9%,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3.8万亿,同比增长了22.8%。在过去三个季度中,清洁能源贷款季度增长规模分别为2000亿、1800亿和2100亿。以此估算,四季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贷款增长规模可能就在3000亿-5000亿之间,即使全部符合条件也仅能够释放1800亿-30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

 

但长期来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推出的大背景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由此“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判断,碳中和将带动10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综合各种数字,100万亿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2021年7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明确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推动碳减排的任务之下,各地都在做绿色金融规划,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工具以更好地调节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行为,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低碳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代表一种基本导向。

 

央行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业务操作。究其根本,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所起到的作用无非是调量调价。在规模上使绿色、节能、低碳领域获得更大的资金量大注入。价格上使其资金成本变得更低。这也是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作用。

 

郭田勇认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会从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出发,依据碳减排的行业要求进行调整。比如差异化的准备金政策,对于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量大质量好的商业银行可以相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思路同此前对于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相似,下一步大概率会向节能减排降碳的领域倾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通过再贷款,金融机构也可以较低成本定向获得资金支持,激励资本向碳减排领域投入的意愿。

 

金融体系为行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撑。银行作为商业机构过程中需要保证风险可控。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起效,势必会使得高碳企业的经营成本升高。也可能会导致还款能力出问题,银行是商业机构,尽量通过压低成本,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工作得做好才能保证商业的可持续性,完成、满足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的导向,这本身就是奖优限劣的过程。

 

郭田勇说:“从银行本身而言要防范不良,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去进行冲销,也需要去甄别到底该支持谁限制谁。但’漂绿’很难避免,央行制定了一套绿色信贷的标准,对企业有相关的规定,设有清单,根据央行的指引形成了自身的重点的支持方向。”

最新焦点
最新头条
猜你喜欢
  1. 新闻
  2. 财经
  3. 娱乐
  4. 时尚
  5. 科技
  6. 健康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