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姿势看新闻,换个角度看新闻!

首 页 > 财经 >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二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二十

时间:2017-10-17来源:中国网

“旅游+扶贫”演绎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赤水探索旅游扶贫绿色发展新路
 

谭   海
 

  赤水天台镇黔北四季花香带动凤凰村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赤水市依托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坚持以大旅游带动大扶贫,充分发挥旅游稳增长、惠民生、消贫困的引领作用,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发展理念,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模式,走出一条绿色脱贫之路。2014年以来,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带动贫困群众4000余户9000多人增收致富,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目前,全市所有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作为2016年贵州省唯一一个迎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的县,率先打赢脱贫攻坚仗,生动地演绎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赤水四洞沟景区夜游项目游人如织(王怀茂 摄)

  精准发力 打造全域旅游新样本
 

  风景这边独好。赤水素有“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的美誉,是全国第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生态市,是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把发展旅游扶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增收的首要任务。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设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旅游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充实了旅游扶贫工作专班。组建了以市长为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全力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整合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世界遗产管理局、旅游局等6家涉旅管理机构职能,实现了对全市景区的统一管理,改变了景区“九龙治水”的局面。成立了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省完成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实现了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以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康养体验旅游转型,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知名竹城、丹霞城、休闲旅游度假体验城、大数据康养城为目标,统筹将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修编了《赤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赤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编制了《赤水旅游综合体建设规划》《赤水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了《赤水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出台了《赤水市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实施方案》;绘制了赤水旅游发展的蓝图和走向世界的路线图,确立了 “丹青赤水·康养福地”旅游形象定位,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品牌影响力。

  三是强化基础配套。为配合全域旅游发展,考虑老百姓的致富脱贫需要,赤水在基础配套方面下足了功夫。累计改扩建旅游环线160余公里,起于茅台镇全长154公里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成投用;在景区和城区新建、改扩建星级旅游厕所62座;建成了张家湾、大瀑布两个露营基地,配备旅游房车19辆;累计投入50亿元升级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省级示范点3个、遵义市级示范点15个、普通示范点201个;投入88亿元,重点打造官渡、旺隆等“六型”示范小城镇和天台凤凰、复兴张家湾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旅游接待方面,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西南最大的旅游接待中心,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云上赤水”智慧旅游平台;建成高星级酒店11家,全市床位突破2.5万张,全域旅游基础配套持续完善。

 



赤水大同镇望云峰生态农业园区促进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致富(丁福秋 摄)
 

  精准路径 构建旅游扶贫新格局
 

  加快旅游与工业、农业、城市、文化和康养产业同步发展,拓展旅游扶贫发展空间,全力做好全域旅游“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六篇文章,推进旅游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

  一是全力推动工旅融合。按照“园区景点化、工厂花园化、产品商品化”要求,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目前,已建成工业旅游网点6个,带动红赤水、神雕竹艺、黔老翁等特色食品、工艺品加工企业(个体户)133家,旅游商品商标注册达到368家,开发出红赤水桫椤妹、黔老翁晒醋、金钗石斛、竹韵等旅游商品1500多种,实现销售收入12.05亿元,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二是全力推动农旅融合。坚持走“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的特色新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竹、金钗石斛、乌骨鸡三大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金钗石斛和竹业园区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以休闲观光、康体养生为主的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天台凤凰湿地公园等9个农旅一体化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现代高效农业为载体,建成石斛原生态种植8.4万亩、商品竹林100万亩、生态水产1.1万亩,2016年出栏乌骨鸡710万羽。20万竹农仅竹原料收购、竹笋销售就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4万人,人均年收入420元以上;生态水产覆盖贫困人口2109人,人均年收入达340元。

  三是全力推动康旅文旅融合。以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标准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健身、防洪排涝、文化建设于一体的三十里河滨大道;规划了天鹅堡和天岛湖等9个高品质山地休闲康养度假区;依托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布局了一批特色驿站、客栈、农庄、渔庄、酒庄,构建了集健康养生、特色餐饮、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等于一体的“快进慢游”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内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盐运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康养文化资源,健全了红色旅游、夜间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了红一军团陈列馆、耿飚将军纪念馆、中共赤合特支旧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了贵福金街特色烧烤街、茵特拉根美食一条街、黔北明珠文化城;创建了国际山地音乐节、中法国际民俗文化狂欢节、全民才艺大比拼等旅游文化品牌;开发了《笑动赤水》演艺剧场、低空旅游观光直升机、沉浸式电影院(侏罗纪公园)、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冰雪嘉年华、户外卡丁车运动等旅游体验项目,实现了赤水旅游从单一的景区观光游览向康养旅游度假转变,群众实现了“一业发展,多业增收”的良好格局。
 

  赤水大瀑布漂流项目发展壮大两河口镇黎明村集体经济(王长育 摄)

  精准成效 探索增收致富新机制
 

  创新利益联结、产业联结和就业联结等三大联结,让贫困群众共享红利。以旅游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扶贫效益,让贫困群众由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围绕旅游项目业态的开发建设,采取 “旅游+公司+农户” “旅游+合作社+农户”“ 旅游+村集体+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特惠贷”资金、土地林地等入股旅游公司、村集体经济以及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利益联结,增加群众收益。如大同镇望云峰生态观光农业园区40户贫困群众每户5万元特惠贷入股,户均年收益3500元;丙安镇兰溪石斛养生园整合扶贫资金200万元,利益联结贫困户67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华平村村集体经济红石野谷景区停车场,吸纳扶贫资金120万元,联结贫困户69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联结。发挥旅游景区和农业园区的辐射作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6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引导景区周边的农民兴办休闲山庄、主题客栈、生态酒店、特色餐饮等,发展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或特色种养殖业,不断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将村集体项目、乡村旅游项目与扶贫工作有效联结,给予企业和群众资金支持,促进群众增收脱贫。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旅舍200余家、农家乐300余家、种植桃树、李树、龙眼、核桃等经果林2万余亩,特色养殖22家,发展集中连片花卉苗木基地2000亩以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联结。采取大景区带动发展模式,在景区景点沿线规划布局土特产品、旅游农产品、旅游商品以及餐饮住宿服务区,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等服务岗位,吸纳1万余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积极提倡大众创业,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围绕旅游项目业态抓开发,引领群众瞄准旅游市场,自主创业开发旅游产品,带动300户1000余名贫困群众创业。积极开发社会公益岗位,针对劳动能力低、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政府出台旅游产业优惠政策,帮助景区在移民搬迁、土地流转、经营许可方面提供方便,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大扶贫,承担社会责任。全市各景区景点企业开发保洁员、安保员、检票员、护景员等岗位1000余个,其中解决510个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赤水四洞沟景区商业街带动景区及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翁永学 摄)

  赤水通过“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农村变公园、农家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的华丽转身。如今的赤水,风景如画、处处是景,4A级旅游景区达5个。受惠于全域旅游,今年1至10月,全市接待游客1503.02万人次,同比增长35.35%,实现综合收入160.91亿元,同比增长36.32%,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赤水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作者系中共赤水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照片由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龚超

最新焦点
最新头条
猜你喜欢
  1. 新闻
  2. 财经
  3. 娱乐
  4. 时尚
  5. 科技
  6. 健康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